天文學者28日說,彗星ISON當天飛過近日點後沒有再出現於天文望遠鏡的視線中,可能已在最接近太陽的時刻灰飛煙滅。
   這顆彗星大約起源於45億年前,被一些天文愛好者稱作見證太陽系誕生的“恐龍骨”,與太陽“親密接觸”的過程受到廣泛關註。
   終“會面”
   根據運行軌跡估算,彗星ISON格林尼治時間28日18時30分(北京時間29日2時30分)左右飛至近日點,距離太陽錶面大約117萬公里。
   天文學者說,在這一距離的軌道上,彗星ISON將承受來自太陽錶面的2700攝氏度超高溫。每飛行一秒鐘,自身重量將失去300萬噸。
   按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天文學者唐納德·約曼斯先前的說法,彗星ISON與太陽擦肩而過可能面臨三種結果。
   如果“夠硬”,它可能“幸存”下來,同時借助太陽錶面高溫的灼燒而成為肉眼可見的異常明亮飛行體;太陽的高溫和引力作用也可能將彗星解體成數個大型飛行體;如果質地一般,它可能完全解體成塵埃雲。
   美國航天局天體物理學家亞歷克斯·揚說,一顆體積更小的彗星兩年前同樣與太陽擦身而過並幸存,只是兩天后解體。部分天文學者因而預期,體積是前者十倍的ISON或許能扛住近日點太陽的炙烤。
   跡無蹤
   根據運行軌跡判斷,彗星如果沒有解體,應能在格林尼治時間28日17時(北京時間29日3時)以後被天文望遠鏡探測到。
   亞歷克斯·揚說,將近4個小時後,美國航天局的“太陽動態觀測台”仍沒有看到“任何(彗星)跡象”,“或許過去一兩天中它一直在解體”。
   “彗星ISON很可能沒有從這次旅程中幸存下來,”美國海軍研究實驗所研究彗星的科學家卡爾·巴塔姆斯說,“我沒有看到有任何物體從太陽後面出現,我想這是(彗星遭遇的)最後一擊。”
   其他天文望遠鏡拍到的畫面顯示,彗星經過近日點的原定運行軌道上有一抹暗淡的蹤跡。亞歷克斯·揚解釋,這可能是彗星解體後的碎片或塵埃在軌道上繼續前進。
   天文學者菲爾·普萊通過個人博客發表留言,稱有“強烈感覺”,認為ISON已經成為“前彗星”。
   助科研
   這顆彗星來自遙遠的奧爾特星雲,最大直徑約1.2公里,體積是一般彗星的一半。2012年9月,它被兩名俄羅斯天文學者發現,因其明亮程度、歷史淵源和運行軌道而備受天文學界關註。
   事實上,來自奧爾特星雲的彗星與地球乃至太陽“親密接觸”並不罕見,但彗星ISON與眾不同。用天文學者普萊的話說,這顆彗星來自45億年前,可以稱得上是“追溯到太陽系誕生時期的時間膠囊”。
   此外,這顆彗星550多萬年前還處於太陽系最外層,時至今日才抵達太陽系中心。美國航天局行星科學項目主管詹姆斯·格林說,來自太陽系如此遙遠地方的彗星相當罕見,為天文學界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時間,“引起我們極大興趣”。
   “我們從沒見過這樣一顆彗星,來自奧爾特星雲且運行在與太陽擦身而過的軌道,”巴塔姆斯說,接近太陽過程中,這顆彗星“表現異常”,明亮程度時有變化,或許反映出它正在解體,但無論結局如何,“這已經是科學的巨大勝利”。
   亞歷克斯·揚認為,天文學界再次發現與太陽“親密接觸”的類似彗星或許要等很長一段時間,“我們或許這輩子都不會再見到另一個”。
   看到這趟550多萬年的孤獨旅程最終以類似“飛蛾撲火”的方式畫上句號,不少天文愛好者略感“悲傷”,卻也有些許安慰,因為彗星解體本身有重要科研價值。
   “關於這顆彗星,我們會瞭解更多。”巴塔姆斯說。 徐 超(新華社供本報特稿)
   圖為科學家們表示從美國宇航局(NASA)飛行器所拍下的照片來看,彗星在太陽周圍形成了一條長尾弧線,但後來灰飛煙滅。  (原標題:“世紀彗星”撲日遭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aro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