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京華時報製圖
  京華時報訊(記者商西)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昨天介紹,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,截至去年底全國耕地總數是20.27億畝,但因部分中重度污染、部分需退耕還林等原因,只有18多億畝適宜穩定利用,因此必須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。
  1996年,中國結束歷時13年之久的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,系建國以來首次摸清全國土地家底。10年後,全國土地利用狀況發生很大變化,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於2006年啟動,歷時3年完成,主要數據成果公報昨天發佈。
  王世元昨天介紹,這次調查全面查清了全國土地利用現狀,掌握了各類土地資源底數,截至2009年12月31日(調查結束時間),全國耕地為20.3077億畝,其中基本農田15.608億畝。
  對於調查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,王世元介紹,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採用統一的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準,首次採用政府統一組織、地方實地調查、國家掌控質量的組織模式,首次採用覆蓋全國遙感影像的調查底圖來進行的調查,實現了圖、數、實地一致,做到全面、真實、準確。
  王世元表示,二次調查成果公佈後,相關支農惠農政策不因地類的變化而改變。
  □耕地

  多2億畝因調查更準確
  二次調查數據顯示,截至2009年底全國耕地總數約20.31億畝,比基於一次調查數據逐年變更到2009年的耕地數據多出1358.7萬公頃。
  王世元介紹,此後每年通過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,採取與二次調查同樣的方法變更,到2012年底的耕地數據是20.27億畝,比過去掌握的數據多出2億畝。
  “調查手段先進,方法先進,組織方式周密,把原有的、實有的耕地調查出來”,王世元表示,多出的2億畝並非實有耕地數量真的增加,而是受調查標準、技術方法的改進和農村稅費政策調整等影響,調查數據更全面、客觀、準確。
  18多億畝適宜穩定利用
  調查數據反映,全國有564.9萬公頃耕地位於東北、西北地區的林區、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範圍內,還有431.4萬公頃耕地位於25度以上陡坡,這將近1.5億畝耕地中相當部分需要退耕還林、還草、還濕和休養生息。
  王世元提到,此外相當數量的耕地受到中、重度污染,大多不宜耕種,還有一定數量耕地因開礦塌陷造成地表土層破壞、地下水超採,已影響正常耕種,因此當前全國適宜穩定利用的耕地也就1.2億多公頃,相當於18多億畝。
  京津滬可開墾地近枯竭
  王世元指出,13年間城鎮用地增加4178萬畝,占用大多是優質耕地,使優質耕地減少較多,僅東南沿海5省就減少了水田1798萬畝,相當於減掉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積。
  “從補充耕地的能力和質量看,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”,王世元提到,當前上海、天津、海南、北京可供開墾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,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貴州等省也都很有限,建設占用耕地的補充難度大。
  王世元指出,雖然十幾年來基本實現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,但占近補遠、占優補劣、占水田補旱地的問題客觀存在,比較普遍。
  ■追問1.多出2億畝耕地對糧食產量有何影響?
 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張為民介紹,二次土地調查多出的2億畝耕地相當一部分已在現有播種面積當中體現出來,今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6.79億畝,比10年前增加1.88億畝,這意味著增加的耕地在現有糧食調查當中大部分都得到體現。此外種植結構的調整也是糧食播種面積增加的因素之一,如棉花、油料作物改糧食作物。
  2.是否意味著可鬆動耕地保護基本國策?
  “中央的要求並沒有任何放鬆的信號,而是更加嚴格和明確”,王世元提到,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在聽取二調彙報後強調,必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,必須堅守18億畝的耕地紅線和糧食底線,保持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。
  王世元還提到,與國際比較,中國人均耕地仍呈下降趨勢,從1996年的1.59畝下降到2009年的1.52畝,明顯低於世界人均耕地3.38畝的水平,且區域間很不平衡,隨著人口增加,人均耕地還要下降。
  3.是否會將耕地紅線相應調整到20億畝?
  “不是”,王世元在發佈會後接受京華時報記者採訪時提到,二次調查雖然多出2億畝耕地,但要留給生態環境建設一些空間,這個數字可能還要退一步。根據國家規劃,到2020年中國的耕地總數可能比20億畝的數量要少一點。
  王世元強調,中國耕地的穩定性不夠,有這樣那樣的問題,能夠穩定利用的也就18億畝,因此一定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,既要保數量,又要保質量,同時保持現有的實有耕地基本穩定,並堅守15.6億畝基本農田,通過三道防線保耕地來保糧食安全。
  4.有多少耕地受到污染?是否還在耕種?
  王世元介紹,環境保護部土壤狀況調查結果表明,中重度污染耕地大體在5000萬畝左右,國土資源部的地質環境調查與此趨同。受污染的重點區域都是過去經濟發展較快、工業較發達的東中部地區,包括長三角、珠三角、東北老工業基地,還有湖南一些地方,下一步需統一部署修複治理,進一步退耕還林還草。
  “第一是採取措施,這些地方不能再繼續耕種,過去出現過鎘大米的新聞報道,這些問題已經得到嚴格制止”,王世元介紹,明年要啟動修複因中重度污染不太適宜耕種的耕地,國家每年將拿出幾百個億,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複、地下水嚴重超採綜合治理的試點。
  □建設用地

  增0.87億畝 利用粗放
  二次調查數據公報顯示,與一次調查相比,建設用地從2918.0萬公頃增加到3500.0萬公頃,增加了581.9萬公頃(0.87億畝),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總體上相適應。
  王世元介紹,調查數據反映出建設用地增速較快,十多年來每年投放建設用地增量約七八百萬畝,利用存量約二百萬畝,支撐了工業化、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。
  但王世元指出,許多地方存在建設用地格局失衡、利用粗放、效率不高等問題,建設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,因此必須堅定不移繼續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,控制投放增量土地,加大盤活存量土地,優化土地利用空間佈局和結構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。
  農村用地增1837萬畝
  “土地利用粗放問題,也是階段性的一個很明顯的特征”,王世元提到,13年來城鎮用地增加較快,村莊用地不降反增,增加了1837萬畝。隨農村人口轉移,村莊用地原本應該降下來,但受空心村等因素影響,許多地方建設用地格局結構失衡。
  王世元還指出,在土地供應上,一些區域內的建設用地和生態用地比重,工業用地和生活用地比重在結構上也都存在著一些問題。
  □生態用地

  冰川沼澤草地明顯減少
  王世元介紹,二次調查的數據顯示,13年來有2500多萬畝耕地退耕還林,對整個生態修複起了很大作用,但冰川、沼澤、草地、灘塗明顯減少,且不可再生,生態壞境問題嚴峻。
  根據調查,全國因草原退化、耕地開墾、建設占用等因素導致草地減少1066.7萬公頃(1.6億畝),具有生態涵養功能的灘塗、沼澤減少10.7%,冰川與積雪減少7.5%,局部地區鹽鹼地、沙地增加較多,生態承載問題比較突出。
  王世元表示,退耕還林、還湖還草不僅涉及耕地保有量、基本農田等問題,也和當地群眾的生計有關,因此一定要由國家統籌安排,有計劃推進。國土部將在調查基礎上做好深度評價,做好產權登記,制定相關規劃、計劃、政策,配合做好自然環境、生態管理體制改革。
(編輯:SN09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aro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